
发布日期:2025-05-22 04:08 点击次数:70
"简直无法无天!区区一个小国胆敢杀害我大明的将士,朕非把他们彻底消灭不可!"
朱棣这位明朝皇帝为何如此震怒?究竟哪个国家惹恼了他?
这个国家到底干了啥?后来他们咋样了?
朱棣降生时正值战乱时期,陈友谅正准备攻打南京。朱元璋连刚出生的儿子都顾不上看一眼,就匆忙领兵迎战去了。
朱棣的童年基本在军队里度过,这种成长环境让他对打仗带兵的事特别着迷。
朱元璋当时忙得脚不沾地,连给自家孩子取名的事都拖了很久。
朱棣这个名字是朱元璋在他七岁时亲自起的。七岁才取名,确实不算早。
虽然当时天下基本安定下来了,但部分地区还在打仗。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朱棣和兄弟们本以为能过上好日子,没想到真正的苦日子才开头。
虽然朱元璋已经当上皇帝,暂时不需要年幼的儿子们上战场,但他仍然坚持让这些孩子参加军事训练。训练内容和强度跟普通士兵几乎一样。
朱棣一行人平时都踩着草鞋徒步翻山越岭,实在累得不行了才会骑上马稍作休息。
朱元璋等儿子们年纪稍大,就安排朱棣几个直接到军队里锻炼,主要学习骑马射箭、耍刀弄枪这些打仗的本事。
朱棣这帮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都练就了一身打仗的本事。
真正的豪门教育就该这样:既要让孩子好好读书,也要培养他们吃苦的能力。那些只会把孩子当祖宗供着的富贵家庭,其实是在坑孩子。
别总担心孩子受罪,家长过度保护才是大问题。
到了该成家的年龄,朱棣顺利迎娶了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大女儿,这位女子后来成为了他的皇后。
朱棣很看重自己这个儿媳妇,因为徐达在军中的威望仅次于朱元璋。
最终朱棣领着家眷和军队抵达北平,正式接管封地,那时他的爵位是燕王。
朱棣的藩地紧挨着北元地盘,一旦边境爆发冲突,朱元璋通常派他率领朝廷主力部队去镇压叛乱。
朱棣通过跟北元军队的反复交战,逐渐掌握了大量实战技巧。
由于长期在外带兵打仗,再加上姚广孝这个和尚的协助,朱棣的势力不断扩张,最终成为众多藩王中最有权势的一个。
朱棣当时已经手握重兵,这为他后来发动靖难之役创造了有利条件。
朱元璋打心眼里疼爱这个儿子,这孩子跟他年轻时候简直一模一样。
要是朱棣当上太子,其他手握重兵的王爷肯定不服气,特别是势力不小的晋王。
换成晋王上位的话,朱棣肯定要气得跳脚。
简单来说,不管朱元璋选哪个儿子当太子,其他王爷肯定都不乐意。后来有个大臣出了主意,朱棣干脆直接让孙子朱允炆接班。这下那些王爷们都没话说了,毕竟总不能跟小辈计较。
虽然让藩王们无话可说,但朱允炆确实不具备当皇帝的能力。
朱允炆当时年纪尚轻,整天就窝在书房里看书,打仗和处理国家大事这些实际经验他完全不懂。
朱棣不仅擅长带兵打仗,在长期管理自己封地的过程中,他也逐渐掌握了一些治理国家的门道。
从实际才干来说,朱允炆确实难当大任。
说白了,朱元璋心里清楚自己儿子们早晚会造反。不过他觉得要是朱允炆能处理好和叔叔们的关系,这些藩王可能就不会起兵了。
为了让朱允炆掌握这些技能,朱元璋亲自传授了他很多相关经验。
朱允炆终究是年纪太小,朱元璋去世后没人给他撑腰,他很快就现出了真实水平。
朱元璋早就给朱允炆指了明路,可这个优柔寡断的皇帝偏要去咨询那些无能的大臣怎么对付藩王。结果倒好,直接逼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朱棣造反这事儿,说到底还是朱允炆自己惹出来的。要不是他瞎折腾,朱棣也不至于被逼到起兵的地步。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政权,最终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任皇帝。
虽然朱棣当上了皇帝,但他一点都没放松,反而更加拼命干活。
朱棣登基后立即颁布了赦免令,大批遭贬谪的官员官复原职,那些关在牢里的犯人,只要犯的不是重罪,基本都被释放回家了。
朱棣在位期间大幅降低了百姓的税负,特别是那些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的地区,减免力度更大。对于失去耕作能力的农民,朝廷直接免除了他们的赋税义务。
朱棣当上皇帝后,特别关心老百姓的困难生活。因为打仗把百姓的日子搅得一团糟,他这个始作俑者当然得想办法补救。
朱棣当皇帝时,明朝迎来了"永乐盛世"的辉煌时期。那么问题来了:要是朱允炆一直坐在皇位上,他能搞出这么大的成就吗?看他那点本事和魄力,估计够悬。
从道理和结果两方面看,朱棣确实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选。
朱棣在军事建设上也投入了大量精力。
那时候蒙古人虽然被赶出了长城,可他们还是不死心,总想着重新打回来占领中原。
朱棣在位时经常亲自带兵打仗,光是跑到塞外打仗这事,历史上就没几个皇帝能做到。
"勒石燕然"说的是东汉窦宪带兵打匈奴的故事。他领着军队一直打到燕然山,在山上找了块大石头刻字记功,完事就带兵撤回来了。
对武将来说,这是他们最向往的成就。对那些喜欢打仗的皇帝而言,更是难得一遇的好事。
历史上能真正实现"勒石燕然"这一壮举的帝王,唯有明成祖朱棣。这充分证明了他确实称得上是中国历代帝王中最具胆识和魄力的一位。
朱棣在打仗方面的成就远不止于此。
历史上,越南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附属国存在,这种从属关系持续至清代才结束。
名义上是附属国,但这些地方政权仗着天高皇帝远,稍微有点资本就开始目中无人。
朱棣当皇帝的时候,越南那块地方叫安南。本来安南的国王是陈家人,后来被姓胡的造反夺了权。
之后胡一元的势力逐渐壮大,还建立了胡氏王朝。为了向明朝示好,胡一元专门给明成祖朱棣写了封书信,表示愿意臣服。
胡一元在信里直接摊牌,说自己靠发动政变夺了皇位,还把陈氏家族的人全杀光了。他明着告诉朱棣,想让大明承认他这个新国君的身份。
如果胡朝愿意低头认输,那他们和大明还是老规矩——胡朝继续当小弟,每年按时给大明送好东西。
朱棣读完信后一脸困惑,陈家的人明明没死绝,陈朝太子不是还在咱们这儿扣着当人质吗?
很明显胡一元把朱棣给耍了。既然陈朝太子还在世,那皇位本该是他的,怎么也轮不到胡一元这个造反的将军来坐。
朱棣决定让陈太子回国登基,为确保安全,专门派了几千名明朝士兵一路护送他回国即位。
朱棣压根没往深处想,他认为胡一元就算再狂妄,也绝对不敢招惹自己这么强大的国家。可谁能想到,胡一元竟然真的发起了进攻。
陈太子在返程途中遭到胡一元事先设下的伏兵袭击,最终陈太子战死沙场,随行护卫的明朝军队也全部阵亡。
胡一元简直不知天高地厚,刚坐上龙椅就狂得没边了。他压根不明白真正的帝王该是什么气度。
朱棣听说这事后火冒三丈,这才有了开头那出戏。这么个弹丸小国哪来的胆子干这种事?
他们在那个小地方待久了,连比自己厉害的人多得是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了。
大明王朝的尊严怎能被区区小国冒犯?朱棣当即调兵遣将,发动了对安南的征讨。
经过将士们的奋勇作战,胡朝这场造反总算被镇压下去了。
之后朱棣把安南改称交趾,并在此地设置了指挥司和政使司等管理机构进行治理。
但听说之后这些安排都取消了,改由当地人自己管自己的地盘,主要因为这地方后来穷得实在不行了。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他以压倒性优势让周边小国毫无招架之力。
谁要敢欺负中国,就算跑到天涯海角也饶不了他!
Powered by a7娱乐平台官网可靠吗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